相關作品:聖戦のイベリア

原文刊登於《Anikan R MUSIC》Vol.2(2007年8月4日發售)
文:島田宣子

翻譯:西風散盡
校譯:初霜翼
※如需轉載,請與我們聯絡。轉載需註明譯者和出處。
※如需複製本站歌詞的純文字版,推薦使用FireFox瀏覽器。使用其他瀏覽器進行復制時可能產生多餘換行。
※請不要將本站譯文用於音像製品/出版物複製、上傳、共享等侵權行為中(如內嵌至Live影像內等等)。

於8月1日發行單曲《聖戰的伊比利》的Sound Horizon。隨著每一次作品發售而進化,形態也向大規模企劃逐漸演變,這個獨一無二的藝術團體,他們的歷程在此全面總結!主宰者Revo的根源、Sound Horizon自誕生至今的歷史、從現在已無法購得的夢幻自主作品起直到最新作,均由Revo全面講述,收錄為2萬字訪談。對「何為Sound Horizon?」追根問源的珍藏版全方位特輯!


幻想樂團「Sound Horizon」是?

由音樂創作人Revo(作詞曲·編曲)主宰的藝術團體。為了展現樂曲中投影的幻想故事,每次僅依照必要人數召集適合的成員組成樂團,以此為風格,以歌手、旁白、樂團、絃樂、管樂等等諸多演奏陣容構成的音樂會也是一大魅力。以個人主頁上釋出樂曲為起點,2001年首次發行自主製作碟。此後迅速形成話題,於2004年商業出道。


從Revo誕生祕話到商業出道、最新作為止的全方位特輯!

為音樂帶來名為物語的革命。


Revo History Interview

想著要創作些嶄新的東西,Revo這個名字就此誕生了

Revo作為藝術家的根源、200張CD的製作與激動人心的首次音源、一個人為數千張CD發貨之類最後一張自主作品的製作祕聞,此前只存在於斷片談話之中,而Revo將在此親自暢談自主製作時代的Sound Horizon活動。

文:島田宣子

繪畫才能高於音樂才能?初次接觸到鋼琴的幼少時代

—— Revo先生是在什麼時候成為「Revo」的呢?
R
什麼時候呢?應該是在8年前左右吧。開始用網際網路這個東西的時候不是需要網名的嘛,Revo這個名字一開始就是在那個時候不知不覺開始用起來的。之後逐漸地就沒法從這個名字中脫身了(笑)。我記得商業出道那個時候應該算是一個轉折點,那個時候也考慮過要是能取個更帥氣的名字就好了,不過一想到這個名字已經用了有一段時間了,再變來變去的話好像也不太好…一旦有了這種想法,基本上只能靠Revo這個名字繼續下去了吧。現在想想,如果用的是有姓也有名的藝名是不是會更好點呢?對那樣的名字也有一點憧憬啊。

—— 現在這個年代大家都會有的網路帳號,對Revo先生來說原來是藝名的起源呢。Revo先生有沒有過欣賞普通流派的音樂的時期呢?
R
普通這個說法可真是…其實我在音樂鑑賞方面並沒有那麼個性迥異的。大概就是很平常地聽著各種各樣的音樂吧。比如大家都會聽的歌謠曲之類的。

—— 每個人對待音樂都是從聽眾開始的。而從那裡開始,應該會有什麼契機讓人走上創作的道路的吧。
R
也是呢。要認真追溯這個契機的話,大概是因為在我很小的時候學過鋼琴吧。不過我似乎中途放棄了。

—— 您用了「似乎放棄了」這個說法,是因為這經歷發生在難以憶起的小時候嗎。
R
勉強記得一點吧。不過,與其說是學了鋼琴,其實更確切地來說應該是被逼著學了鋼琴。雖說一開始是我提出要學的,當時大概也是出於對音樂的興趣。面對聲音,也許作為一個人類有種出自本能的、毫無理由的興趣吧。不過我當時好像是個很難靜下來的小孩,很不擅長長時間一直坐在鋼琴前面。這麼一來,就算在彈琴,也會一邊彈著一邊亂晃腳啊、看到外面有什麼有意思的就跑過去玩什麼的,大概沒什麼集中力吧?

—— 還有,比起大人們「你一定要做這些!」的直接要求,更希望能自由一點?
R
說不定也有這個可能吧。再說當時自己家裡也沒有鋼琴,沒有那種能自由探索的環境。在鋼琴課的時候去上課、在上課這段時間裡才彈琴,當時的我說不定是個自由散漫到連這種事情也做不到的孩子呢。從不知道有沒有記事的年齡開始就很自由。

—— 以及,不知不覺就不再繼續彈鋼琴了。
R
不記得自己有繼續學下去了(笑)。放棄鋼琴之後也學過別的東西,我記得應該是往繪畫那個方向去了。那個時候,老師和別人似乎都有誇過類似「這孩子有繪畫才能啊!」的話,好像還有讓我去念更高級的繪畫班,當然最後還是沒去(笑)。現在就完全反過來了呢,當時可能還會有人覺得比起音樂我更應該踏上繪畫的道路,現在完全就只是音樂了呢。要是現在說起我想要轉行畫畫的話,大家大概都會跑過來阻止我吧(笑)。

—— 不過,不管怎麼說,繪畫和音樂,兩邊都是創作性的領域呢。
R
也是呢。以前有這麼件事,有一個花瓶,顏色非常難以分清。小時候只會用顏料或者蠟筆之類單色的東西,像窗戶的話就全用藍色塗滿,那時候不會表現窗戶的透明感,只會塗成全藍。就在那個根本沒有混合色彩的概念的年紀,老師讓我們把那個顏色說不清楚的花瓶畫出來。那個花瓶的顏色有點像是介於綠色與灰色之間。有的小孩覺得那是綠色,就會把它塗成綠色,覺得是灰色的就會塗上灰色,而我呢,就是在那個教室裡唯一一個發明出把綠色和灰色混著塗這個新方法的天才小孩了(笑)。當時大人都在說這個小孩如果繼續這樣下去的話一定會很了不得,不過遺憾的是最後還是沒有走上那條道啊(笑)。

—— 要說您走在發明的道路上,某種意義上來說也許並沒有什麼不妥(笑)。
R
說不定我小時候就是個喜歡自己思考創意的孩子呢。當然也可能只是因為不喜歡人云亦云。

—— 學過鋼琴這點算是最初的音樂體驗,在那之後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有意識地深入接觸音樂的呢?
R
古典音樂應該算是我對音樂的原初體驗之一吧。後來還有管樂、管絃樂等等的影響,不過一開始的時候我確實和鍵盤音樂比較有緣。親戚的姐姐有時會送給我電子琴1、要用腳踩著鼓風的簧管風琴2,這些樂器都會堆在我的房間裡。我把它們當作能發出聲音的玩具來玩了。所以才一直很喜歡音樂的吧?

—— 這種興趣一定長期繼續下去了吧。
R
還有就是豎笛這類的樂器也有接觸過,當然那時候我完全玩不好。現在在Sound Horizon裡吹笛子的阪上君,聽到他吹豎笛的時候就會有「要是當時再努力鑽研一下豎笛就好了!」的感覺呢。以前根本就是小看了豎笛的潛力了啊,以前只覺得這個樂器非常單調,不過是會嗶嗶發聲而已。不過小孩子能擁有的樂器也就那麼幾種不是麼?吉他之類的對小孩子來說還是太貴了。而這個時候能夠一直帶著身邊的搭檔樂器就是豎笛了。現在想來,如果好好鑽研技巧的話,豎笛也能成為一種充滿表現力的樂器啊。不過小孩子本身沒法把技巧練得那麼好,也沒法在演奏樂器時投入感情。只能拼湊出一些既有旋律,只是能做到那樣不就已經很開心了麼。但小時候也只是自己玩著開心,完全不會想到要去表現出喜悅或悲傷的情感不是麼。不過,豎笛也好,風琴也好,我就是通過這些途徑主動接觸音樂的。不過這與現在的藝人活動也不盡相同,並沒有什麼想要表現出來的東西。不過是出於類似「能想要通過樂器弄出點聲音就很開心了」這種更為純粹的動機也說不定。但是現在想想那個時候好像沒怎麼唱過歌啊,明明唱歌可以說是最簡單的樂器了。那個時候大家都會有自己喜歡的音樂,不管是學校裡學到的曲子,還是在電視裡聽到的曲子,能把自己知道的曲子演奏出來,還是很開心的啊。

—— 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扒帶吧。
R
對,那個時候也沒有什麼現成的譜子,用豎笛演奏的話也不管音符升降記號隨便亂移調。要是忠實原曲把每一個臨時記號都演奏出來的話指法的運用就要進入不可思議的狀態了(笑)。原曲裡應該有的轉調也強行抹掉。現在想想,我創作的音樂真是非常惡劣啊,2小節就轉一次調什麼的,根本只是在捉弄人了(笑)。總之,那個時候就是很自然地在做著一些扒帶的事情了。當時也沒有什麼記譜的能力,果然還是靠身體記住的吧?

—— 能把聽到的旋律完全再現出來,果然還是很讓人高興的吧,那種「有了新發現!」的感覺。感覺這也是扒譜的原動力之一呢。
R
還有,當時我自己比較喜歡的是把「早上好」這種日常的句子順著音階像「♪早-上好~♪」這樣唱出來。然後再用豎笛把這個旋律再現出來(笑)。現在看看真是個笨蛋小鬼啊(笑)。不過做著這樣的蠢事,生活中也就時刻充滿了音樂這個要素呢。那個時候有很普通地在聽歌謠曲,不過當時意義上的西洋音樂倒是完全沒有涉及。

手持吉他沉迷扒譜!傾醉於西洋音樂的少年時代

—— 剛才所說的是中小學時代的經歷吧。從那之後,您是如何逐漸開始藝人活動的呢?
R
首先就是買了吉他。或者說,是父母買了吉他給我。畢竟一把吉他不便宜。而且不是那種初學者用的1萬2萬左右的吉他,好像一上來就拜託他們買了那種8萬左右的!花了很長的時間拜託他們呢(笑)。應該還有什麼交換條件的,但現在記不太清了。大概就是從那個時候開始正式開始走上音樂之路了吧。當然了,如果想要什麼東西、想要拜託人什麼東西,首先需要的應該就是熱情。那種得到了就要好好使用的激勵自己的要素。然後在得到了自己想要的東西之後,就必須好好活用得到的東西……啊、戳到痛處了!糟糕了(笑)!我現在買東西很多時候都是出於發洩壓力(笑)。明明不穿但是買一大堆衣服,衣櫥裡塞滿沒穿過的衣服,我是那一型別的,挺意外的吧。

—— 真的,出人意料啊(笑)。
R
不過這點放到現在來看,反正我自己賺的錢想怎麼用就怎麼用,再說對經濟流動也有好處……(笑)。

—— 也對呢,就把這個當作是對經濟的貢獻好了(笑)。
R
本來就是這樣的啊(笑)。不過,當時是用別人賺的錢買的,要再三分鐘熱度地只玩個三天就放棄了的話,就只不過是個沒有毅力的人了。某種意義上來說,這種態度也造就了現在的我,雖然沒能成為吉他演奏家。那個時候做了不少流行樂團的扒譜呢。不過也有可以聽著扒下來的曲子和完全聽不出來的曲子,要聽出一個個單音不難,但和絃的話,沒有練習過是很難聽出來的。

—— 剛開始根本聽不出減三之類很難的和絃呢(笑)。
R
是的,我好像是買了和絃相關之類的書回來,對照著指法表強行記的。說到學吉他,大概每個人在一開始都會卡在F這個和絃上吧!要彈出F這個和絃,得把手拗到一個長這麼大都沒試過的姿勢啊(笑)。所以一般來說一開始是按不出這個和絃的。就算能按出來,姿勢也不夠完美,有的時候沒法彈出理想的音色。總之就是戰勝著這類的挫折學著吉他(笑)。在開始學吉他之後,就從被動地接受現在流行的、正在播放的音樂,轉向了主動去找音樂來聽了。會產生世上說不定還有更多的好音樂的探索之心,會因為想把吉他彈得更好一點就去找一個很厲害的人去模仿他,而那個時候在雜誌之類的地方會寫類似三大吉他手(吉米·佩奇、傑夫·貝克、埃裡克·克萊普頓)的報道,也會寫些什麼「吉米·亨德里克斯改變了吉他界!」「吉他之神克萊普頓!」之類的東西。因為這些媒介的影響,就想著要慢慢去接觸瞭解這方面的音樂,也做了不少西洋音樂的扒譜呢。

—— 買了吉他之後,正好進入了西洋吉他的巔峰時期呢。
R
是的,完全遠離了本土音樂,變成個調皮搗蛋讓人嫌的吉他小子了啊(笑)。當時還覺得「本土音樂沒前途了!」呢。還覺得日本的吉他手都不行。這是誰都曾經有過的想法(笑)。總覺得只有外國的音樂才厲害,像是裡奇3啊埃迪4這些音樂家,或者再之前的羅伯特·約翰遜5之類的。無論怎麼細究吉他演奏的歷史,都不會出現日本人的名字。吉他的歷史基本就和日本人沒什麼關係呢。

—— 再過幾年之後,高崎晃之類的名字就會出現了呢。不過要說本土的吉他歷史,果然還是缺少底蘊呢。
R
要說現在的話,我尊敬的吉他手還是有不少,不過吉他音樂本身就不是在日本音樂流行的核心。電視或廣播大功率播放的不會是這些音樂,而更有可能是傑尼斯下屬的流行音樂。當然有可能也只是因為當時那個時代的原因。總之就是這樣有一段很傾醉於西洋音樂的時期。不過不知不覺又回到本土音樂上來了呢。

—— 您現在創作的完全是本土音樂呢,歌詞也都是漢字。
R
算是吧(笑)。不算是西洋音樂呢(笑),這點是肯定的。雖有歌詞裡到處都是連日本人都不知道該怎麼唸的漢字和意義不明的注音。我也不是很清楚為什麼就回到了本土音樂。我想想,可能是因為當時對吉他本身有點厭倦了吧。有一段時期有開始覺得這種只有吉他成分的音樂是不是已經彈夠了。當然吉他音樂確實很有魅力,但要是傾醉於吉他本身這一單一樂器的話,就會分不清到底是喜歡音樂還是喜歡吉他、到底是喜歡整首曲子的音樂性還是不管其他部分只是鍾情於曲子中的吉他技巧,這樣一來感覺欣賞音樂的時候就進入一種獨特的世界裡了。

—— 會覺得自己只關注音樂這個整體中的一小部分呢。
R
就是這樣啊,一般世間普遍認為的J-POP音樂很重視歌詞的地位,「唱歌」這一要素不也是最為主要的嗎?可要是個吉他小子,有可能根本就不怎麼好好聽人唱歌。混音平衡也會隨之變得很奇怪,比如強調吉他伴奏的段落,而不是人聲部分(笑)。再加上很帥氣的吉他獨奏。要是西洋搖滾音樂的話,不是撤去歌手換一個人唱也是很正常的情況嗎?啊當然了,其實在Sound Horizon裡,歌手也經常會換就是了(笑)。一般來說,人聲部分的演唱者一換,就會讓人覺得「這首歌完全不一樣了!」,但在西洋音樂的範疇裡,有時候反而是吉他手佔據了樂團的主要部分,比如深紫樂團。

—— 正好這時候,培養了大部分的吉他技巧,開始關注樂曲整體的音樂性,是不是就這麼開始轉而有了些想要自己創作音樂的想法了呢?
R
對的,可以說是個轉型期吧。打個比方,很多時候,與其說音樂是大家關注的重點,更多的時候是作為其他什麼東西都BGM播放的。看電影的時候有電影配樂,玩遊戲的時候有遊戲配樂。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沒有人聲的純音樂果然還是佔了很大一部分。那個時候經常看電視,而遊戲也特別流行。像超級馬里奧啦,勇者鬥惡龍這類的。打著遊戲的話,慢慢就會喜歡上游戲裡的音樂吧!一開始技術有限,遊戲音樂只能做出嗶嗶嗶6的聲音,不過慢慢就到了一個遊戲音樂也能用上逼真音色的時代。這個意義上來說,用吉他來表現就變得更難了,這也是我想要一個轉變的原因之一吧。

接連購入多軌錄音裝置(MTR)與音序器(Sequencer)。學習音樂合成,踏上作曲之道

—— 確實是這樣呢。遊戲音樂給人的感覺就和吉他沒有多大關係了呢。
R
要是有吉他的話,大家就會只關注吉他部分了,那麼別的部分要什麼時候才會得到聽眾的注目呢,會有這種感覺。

—— 對遊戲這個載體來說,有的時候要是沒有音樂的話就會很沒勁呢。
R
會讓人覺得缺了點什麼呢。給人種不在狀態的感覺,特別是音效,要是沒有音效的話就會特別枯燥,完全提不起勁來呢。按鍵摁下去了卻不來上「嘭」的一聲可不行(笑)。用光束打敗敵人的時候,對方要不是伴隨著「咻」的一聲倒下,總讓人覺得有點……是吧。

—— 然後到了結局的時候響起讓人感動的音樂,整個人就會被成就感包圍,這種感覺也很好呢。
R
就是呀。說不定就是在這些過程中,不知不覺中就自然思考起「這首BGM用了哪些樂器呢」「編曲是怎麼做的呢」之類的問題了吧。而這個時候也正好是我開始合成作曲的時期。有試過用吉他來作曲,不過一用上吉他,成品裡基本就只有吉他和人聲了。

—— 編曲就完全沒有用武之地了呢。
R
對。這種時候,不買個多軌錄音器(MTR)就根本沒法開始了呢。因為當時只會製作錄製單次演奏的音樂。當然也有不知道彈錯了該怎麼辦這個問題,不過當時,要是只會錄製單次的演奏,要一個人創作音樂根本就是天方夜譚。於是就要用上多軌錄音器,先彈上一軌吉他,再想辦法自己唱了人聲錄進去,然後再在空餘的音軌里加入風琴之類的部分。然後就想要加入鼓點之類的各種不同音色的音軌。這時候就轉向音樂合成了!正好在那個時候知道了有音樂合成這種技術。

—— 一開始合成的時候用的是音序器嗎。
R
是的。好像是因為哪個前輩還是誰的影響,最先用的是自帶音源的音序器。還是那種不完全相容General MIDI標準的舊型機器(笑)。在那之前好像也買過節奏機7啊。那種只有粗糙的8拍鼓點音色的機器。我好像跟著這個的節奏練過一段時間的吉他啊。再過了一會兒,就有音序器自帶那種接近真實鼓點的音色,我就開始用這類器材做類似音樂合成的創作了。不過那個時候的那類器材還沒有很真實的音色,要在合成上花很多功夫才行。所以最終做出來的東西就和當時的遊戲音樂差不多了。還嘗試過用當時的器材來再現已有的遊戲配樂,比如最終幻想和勇者鬥惡龍裡的那些。當時也還在彈吉他、組樂團,嘗試這些音樂合成方面的工程也是希望它能成為自己的音樂創作中一環。接下來電腦出現,各種流程都變得更簡單了,買了電腦之後也通過合成寫了不少樂曲。

—— 還記得最開始寫的曲子是怎麼樣的嗎?
R
唔~~~~嗯,好像隱隱約約還是記得一點的,不過完全不是那種能向世人公開發表的好作品呢(笑)。只能說是個沒什麼正經內容的東西(笑)。一開始連和絃都配得隨心所欲的(笑),現在想想說不定也是一種嶄新的創意啊。說不定那時候的作品還留在磁帶上。不過磁帶這種東西,現在都沒有機器來放了(笑)。啊、好像也不能算沒有吧,我有買過能放磁帶的廣播收音機。我平時完全不聽廣播的,但我自己不是會去當廣播節目的嘉賓嘛!於是就想著「用收音機聽聽自己當嘉賓的節目吧!」把它買了回來。但其實根本收不到電波(笑)。我當時參加的節目都是在東海廣播電臺和其他地區性電臺,東京根本聽不到(笑)。

—— 讓他們把成品送給您聽不就行了嗎(笑)。
R
啊哈哈哈(笑)。也是。不好意思,跑題了(笑)。總之還是先回到原來的話題上,總之那個時候就是用合成器材做了不少作品出來。學會合成了之後,音樂作品涉及的種類和領域也會一下子開闊很多呢。一時之間會覺得自己什麼東西都能寫得出來。比如說想要加入交響樂的音色,明明沒可能約到交響樂團來現場演奏(笑),但只要音色的話還是可以靠合成搞定的。絃樂組的音色就是那種幾十個人同時演奏的感覺。雖說還是比不上現場樂器演奏,但就算是合成的音色,單靠一把吉他也完全無法再現出來。不斷進行著合成創作就會覺得,要做音樂說不定只靠自己一個人就足夠了。

—— 不如說,會有「一個人創作才比較輕鬆」這種感覺呢。
R
某種意義上來說確實啊!不需要和人交流,也不需要考慮樂團成員的行程什麼的。想要寫成什麼風格也能自己掌控,也有這種自我中心的想法。

—— 要維持一個樂團的活動也很辛苦呢。
R
是的。在我這麼想著的時候就因為升學離開出身地了呢。離開了原來的地方之後,以前的樂團成員一個都不在身邊,一下子就變成孤零零的一個人了。到一個什麼朋友都沒有的地方去念書了。所以樂團活動也就自然而然地終止了。考慮到現在已經做到這種程度了,我的人生再繼續這樣下去說不定也可以,不過,作為一個成熟的大人,如果要讓現在的我回去和那時的我說些什麼的話,我想告訴他「別太閉塞了!」呢。想要告訴他「再放開來一點啊!」呢。要是無論如何都想繼續樂團活動的話,完全可以自己去找成員,加入別人的樂團也不是不可以嘛。不過那個時候還是沒有堅持下去呢。當時的動力也從單純的樂團活動上離開了。

—— 這個時期也正好也知道了獨立創作的樂趣呢。
R
通過合成等技術開始創作音樂之後,也慢慢開始瞭解到網際網路的存在了呢。當時有朋友開了個自己的主頁,就讓他教我,自己也嘗試著開了一個。那個時候的網速還非常緩~慢。

—— 於是就逐漸接近現在的Sound Horizon了呢。
R
於是就要說到這個網路使用者名稱呀!偶爾會有人來問Revo為什麼叫Revo,不過大家似乎都多多少少猜到這個意思了,其實沒有很多人來問(笑),其實Revo是Revolution的Revo啦。Revolution是革命的意思,當時沒有想太多就開始用這個名字了。不過考慮到這個名字的意義源自「革命」,某種意義上來說也沒什麼問題?當時想著要創作些嶄新的東西,就想到了Revo這個名字。這是一種偶然,大概也是一種必然吧。發起這樣一種革命,將音樂與故事結合起來。整體來說其實並不怎麼壞呢。

在網路上發表樂曲!首次出席Comiket!

—— 接下來的活動,最初都是從網上公開音源開始的呢。
R
是的。這樣的話,又能獨立創作音樂,聽眾也遍及全國、甚至全世界。有製作音樂的方式,也有傳播音樂讓大家聽到的方式。當時是發現了,就算不用以前那種彈著吉他在Live House裡演出的方式,也能有辦法創作出音樂並讓大家聽到。現在看起來,也許這些都不過是些很普通的事情,不過在當時看來還是很難得的。於是那個時候就很投入進去了呢。尤其是通過這種方式的話,也不需要聽眾們掏錢,彼此都不會有太大的負擔。

—— 要用Live House的話,又貴,又要考慮收支平衡。
R
因為不會有人想聽剛入門的業餘人士寫的糟糕音樂,一開始是不會有認真聽音樂的粉絲。首先樂團自身要是有一定的基礎和能力,此外還要看誰的朋友多,這個世界就是這樣的(笑)。通過邀請朋友的朋友,想方設法把該賣的票都賣出去(笑)。

—— 所以就想著要用另一種不同的方式來開始音樂事業了。
R
這樣就得到了各種反饋,開始逐漸繼續發表自作的音樂了。正好在那個時候,我朋友裡有一位叫Yokoyan的,就是那個一直在為我畫封面的人。Yokoyan從那個時候開始就很擅長畫畫了。我們一開始認識已經是10年前左右了,現在他當然是比我們當初遇到的時候畫得還要好了,不過對當時的我來說,他的才藝完全是突入了我無法想象的領域。就覺得他好厲害啊。然後那個時候,他應該是在Comiket上有攤位,賣些自己繪製的插圖漫畫什麼的。他的個人主頁也非常漂亮。在我覺得他好厲害的時候,知道了在Comiket上還會有人售賣音樂作品。當時販售的音樂很多是把遊戲音樂和動畫音樂聽寫下來後重新編曲了再合成的作品,不過也有不少人會做些原創的音樂。那個時候才知道原來這種市場也是存在的,也會有人願意聽。

—— 那當時大概帶來多少張CD去呢?
R
最初的《Chronicle》好像是只做了200還是300張。現在好像已經變成很了不得的價格了。

—— 最開始的時候是在CD廠製作的嗎?
R
要去找CD燒錄廠商的話,雖然他們有的時候也會接500張左右的單子,不過一般來說都是要超過1000張才可以的。業餘人士一上來就製作1000張CD,只會得到被積壓庫存的紙箱包圍的結果(笑)。有1000個願意聽你作品的人是很了不起的啊!當時覺得1000張CD沒那麼容易賣出去,就只做了200張還是300張。這個數字在當時看來也是冒險了。過了好幾個月才全部賣出去。還有就是,一開始用的媒介是CD-R,還要請專業人士來複制。當時也有人花了很大力氣自己燒錄,他們覺得把自己做出的東西交給他人時需要積極的動力,認為燒錄CD這類辛勞也是整個製作的一環,應該自己承接。當然這種想法本身是很積極的,不過我倒是不這麼覺得。因為我想創作音樂才開始製作的,燒錄CD並不是我的工作!這種想法。

—— 確實,這種工程還是交給專業人士比較好。
R
本來就很麻煩,而且都已經有專業燒錄CD的人了,這種事情交給他們不就好了?歸根到底不就是金錢花費的問題嘛?讓別人燒錄賺不了多少錢,還有可能出現赤字。不過《Chronicle》當時的定價好像1000円左右的樣子?在當時的市場下也不算是很便宜的CD了。仔細想想確實是這樣的,自己燒錄CD的人一般就賣到300円500円的,這樣一看這個定價是挺高的吧?

—— 不過2000年左右的時候,自主燒錄CD也不像現在那麼簡單,碟片本身也不便宜。《Chronicle》大概收錄了多少分鐘的內容呢?
R
現在想想有點可悲呢,那張CD只收錄了20分鐘左右的內容(笑)。就這麼點東西也能叫做專輯(笑)。一共大概收錄10曲左右吧。當時覺得「一首歌有3分鐘就已經很長了!」。總之當時製作的就是這類的作品。Comiket的攤位是申請制的。不過我之前沒有參與過,對整個流程一竅不通。聽人說了在會場有賣攤位申請表之類的東西,就試著去參加了一次。然後就受到了文化衝擊(笑)。會場裡有很多很多人在排隊,覺得他們難道不會覺得熱嗎(笑)。然後,試著申請過一次攤位,不過最後還是沒有被選中。當時攤位數挺有限的,抽選倍率很高。再說了,當時好像是,要是一個完全不知底細的人去申請,基本上是不太會被選上的。

—— 說是說抽選參加,但多少還是有點稽核在裡面的吧。
R
我也不是很清楚,不過似乎是有點名氣的社團比較容易申請到攤位吧。要是這些社團落選的話,似乎會場那邊反而會比較混亂。Sound Horizon申請攤位時也就第一次落選了,後來就一直能申到。一開始只憑運氣的時候,神明放棄了我,而拯救了這一切的就是Yokoyan!Yokoyan把我的CD放在他販售自作CG的攤位上了。沒什麼特殊的宣傳,不過因為封面就是Yokoyan繪製的,就非常順理成章地放在那裡了。這一切開始的時候都沒什麼頭緒,製作的CD略微有點銷量,當然也有不少沒賣出去的,接著我就一邊繼續音樂活動,一邊開始自主地做些通販之類的事情了。

商業出道近在眼前!數千張CD的包裝與發貨…

—— 得到了大家的反饋,自己製作的東西能有銷量,所以才開始對這些事情感興趣了嗎?
R
算是吧。這些都是寶貴的經驗呢。以前我也會自己做些販售方面的事情。比如自己打包包裹自己郵寄發貨!這個意義上,也是親自販售自己製作的作品,這是一件好事,某種意義上來說也能說是自主販售的核心,不過我就會覺得整個通販流程都需要自己費心費力去發貨這種事,其實不做也沒關係吧(笑)。畢竟很麻煩的。要是在這種事情上太較真,花費了太多勞力的話,在製作音樂上就會很辛苦了。

—— 因為忙於發貨而無法專注於創作新曲的話,就本末倒置了呢。
R
所以之後我就開始委託「虎之穴」之類的店面來進行販賣了。不過那個時候我也是努力過了呀!

—— 也就是說市場開始擴大到自己一個難以兼顧的程度了吧?
R
嗯。當時自己無法兼顧了,才開始委託販賣,不過現在看起來,當時應該是覺得那些都是一個單純的音樂家不需要做的事情。與其把勞力傾注在那些事上,還是把更多的力氣花在音樂上比較好。

—— 作為一切後續活動的開始,這是一個寶貴的經驗呢。
R
畢竟是把親自創作的東西親自送出去,而它們又最終能到達那些期待著作品而等待的人手裡。

—— 自主製作時期都是這種感覺的嗎?
R
是的。好幾千張都是這樣過來的。還研究過郵寄包裹用的信封到底用哪一種比較好。可以的話還是想盡量用不容易壞的比較好的信封來包裝,不過就成本來說,便宜的信封比較好才對不是嗎?總之就是做過各種研究,比如說給只買一張的人用這種信封包裝,購買兩張或以上的人就要用更大的信封。當時找到了一種能夠放入四張CD的信封。總之這種事情當時做了好幾千遍。作業的時候首先要考慮擺放的位置?是這麼說嗎,總之就是考慮把什麼東西放在什麼地方,在拿到這個東西之後順勢利用剛才的能量把另一個東西放進去,然後再在這裡停下來把包裹放好!類似這樣的流程(笑)。還有類似怎麼才能高效率地貼收件人標籤之類的。

—— 這是單人流水線啊!
R
畢竟要重複上好幾千遍啊(笑)。弄不好效率的話就糟糕了。還有就是,各個部分放置的位置也重要,要是拿到手裡之後還要翻轉一次才裝入包裹的話,效率就完全不行,一定要放在一個拿起來就能直接裝入包裹的角度才行!會有這樣的講究(笑)。總之~就是做了不少事情啊!

—— 能做到那麼多已經很厲害了。這些都是幾年前呢?
R
是多少年前了?我是2001年開始活動的,自主的通販一直做到了《Chronicle 2nd》。真是不容易啊。一開始只要發幾百左右的貨就可以了,不過到了《Chronicle 2nd》的時候就開始要給上千張CD包裝發貨了……。對了,一直到《Chronicle 2nd》之前,每次釋出作品基本都是在Comiket的時期。畢竟Comiket是最大的消費市場,把新作帶過去當場販賣是效率最好的做法。不過《Chronicle 2nd》那個時候,原來打算12月完成製作的,不過最後的時間還是錯開了。雖然相比起來沒有那麼厲害,但這張CD當時也算是大作了,最終還是沒有趕上。當然當時也可以勉強趕上在12月完成製作開始發售,不過當時是想,為了趕時間而做出自己無法認同的作品,這樣並不好。會覺得「要多花時間就花好了!」。確實有人因為延期發售而投來各種抱怨,不過交出自己都無法認同的作品這點對我來說是對自己更為本質的背叛。在職業領域裡,說出「這次的作品我並不滿意」這種話確實讓人覺得有點不妥;但同樣是自己並不認為滿意的作品,要在宣傳裡大肆宣揚「這次的作品十分好!」,這種謊言我更是做不到。要是不交出讓自己滿意的作品,之後只會帶來更多的背叛。總不能真的和大家說「其實我一點都不想釋出這樣的作品,但因為各種原因不做不行,請大家踴躍購買!」這種話吧(笑)。

—— 在自主製作的範圍裡能夠做到對自己那麼認真,個人覺得已經很有職業意識了。
R
那個時候,所有的事情還都能在自己的職責範圍內掌控得了,所以才延期了。

—— 不過那個時候開始,市場就已經很大了呢?
R
有不少人都預約了要通販,只能和他們道歉了(笑)。不過我會做出讓大家都滿意的作品來的!類似這樣的話。

—— 這些相關的應對都是您一個人處理的嗎?
R
是的。

—— 好厲害!
R
事實上當時有人已經把錢都匯過來了。那種類似郵政匯款那種方法。之前我有發過通知說,因為CD發售延期了,請不要匯款過來,但還是會有人不知道這件事而繼續匯錢過來。實際上,對那些人而言,知道發售延期就會有種「別開玩笑了快把我的錢還來啊!」的感覺不是嗎?不過意外的是,當然並沒有出現類似這樣的混亂情況呢。大家都很溫和地等著延期了的發售。反而還說著很期待作品,鼓勵支援著我。

—— 好在最後都圓滿結束了呢。
R
真的是這樣啊。這種時候我要是跳票了的話,就是另一個意義上的革命了(笑)。大概是在那之前,好歹也是有不少實績證明我是在認真做音樂的,最終還是沒產生什麼混亂,平安地等到了新的發售日。

—— 於是發售就這樣延期了三個月。
R
完全錯過了展會的時期,全部都是通過通販(笑)。最最開始還是自己搞通販的(笑)。後來覺得這樣下去真的不行才開始委託各種店面的。

—— 接下來的就是商業化出道了!
R
大概是剛剛出了《Chronicle 2nd》沒多久之後吧,來找我們的時候。雖然說中間有過一些摩擦,最終從一開始的那家事務所移籍了,不過在遇到現在所屬事務所的社長和經紀人之後,我基本上還是能很自由地做些自己想做的事情。若是今後自己也能繼續追求音樂中蘊含的可能性,精進自己對音樂的演繹,能有更多人的人願意贊同這種音樂形式並為之努力,有更多的聽眾願意愛著我的音樂,就更是最幸。畢竟是No Music,No Life啊。

Complete Discography

從傳說中的首張專輯到最新作!Revo解說!完整專輯目錄
目前無法入手、部分店面飆上天價收購、傳說中的自主作品,到最新作的《聖戰的伊比利》,Revo親自解說,儲存版專輯目錄!

Chronicle

這張作品的總時間只有20分鐘,而作品的特徵就是其中的器樂曲了。雖說有的曲目有加入一些和聲與音效,不過本質上來說還是純器樂曲。這是按照出專輯之前一連串的合成手法製作出來的作品呢。雖然也可以只通過釋出上個人主頁這個方法來展示,不過我希望這作能在實體CD的幫助下完善整個事件觀,就第一次把它做成了CD,有償銷售了,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也是一個很有紀念碑意義的作品了。專輯的主題是「歷史」。指的是描繪出了充滿幻想的物語世界的歷史繪卷。這張作品可以稱為我自己的原點,是非常重要的一張作品,現在回過頭去看看,我還是這麼認為的。

Thanatos

從《Thanatos》這張作品開始,我開始用有唱詞的歌來表現,就把創作的重心轉移到了歌曲上。這張專輯也是20分鐘左右,比較短。《Chronicle》的形式是為器樂曲配上詩文,大家在聽這個專輯的時候就能瞭解到這個曲子的背景其實是這樣的故事,不過我還是想讓強制性地把音樂與文字聯繫起來。我的理想不是那種曖昧不確定的聯絡,而是在音樂這種操縱時間的藝術形式上,再次加入與其時間軸完全同步的故事。我想要強制到那種程度,也想要得到做到這樣的成就感。要把一個故事用旋律表現出來確實是很難的,但在這張作品裡,我特意去挑戰了。這張作品的主題是「死亡的幻想」。

Lost

可以說是針對《Thanatos》的反省吧,在製作這張作品的時候,我想著的是「得寫些更長的曲子才行!」。在個時候此之前,我的作品大多數都是那些沒有第二輪主歌,只有主歌副歌+一遍副歌重複就結束了的曲子。那個時候,覺得要編織故事,最合適的還是戲劇性的音樂性展開,而意識到故事起承轉結,就聯繫到了需要離開歌謠曲兩遍主歌的定式。這麼一來,不管怎麼樣都會變成2到3分鐘的左右的短曲。而這個時候,在這張《Lost》中,第一次有意識地挑戰了比較長的曲子。就是《魔法使いサラバンド》這首歌,一下子就超過了6分鐘。大概就是在這裡,我親身感受到了用歌曲來表現故事這個概念到底代表了什麼。一邊引導著故事的發展,一邊逐漸展開音樂,經過了6分鐘左右完結。當然,也不是說這種方式就是用音樂表現故事這個概念能做的一切了,不過卻是通過這次嘗試,重新發現了這種方法論與可能性。在製作這張專輯的時候才終於確定了要向大作努力的志向呢。這張作品的主題是「忘卻與喪失」。

Pico Magic

出這張專輯的時候,之前的作品都已經完售了,而粉絲們一直在說想要聽聽以前的作品。我一直以來的宗旨就是不再版不再販。對自己來說,每一張專輯都有自己的主題,是進化的一部分。所以在實體專輯方面,也不想把之前出過的專輯原封不動地重新賣一遍。不過就算說了,還是有人說想聽,於是就做了這麼一張不算精選集的Pleasure CD,挑選了過去的一些曲子,再加入些略帶玩心的曲子。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也算是個短暫的休息,創作性並不只是一味生產嚴肅向的作品。也算是承認了這種方法論的可能性。

Pico Magic Reloaded

出這張專輯的時候,大概是先報名參加了Comiket(笑)但是,預定要出的下一張概念作片完全沒能趕上進度,作為替代,就又出了一張玩樂性質的專輯。這個系列裡其實並沒有什麼特別的深意。這大概算是創作主軸的兩極化吧,這系列專輯的基本理念就是不強求整張CD的完成度。標題也取得比較風趣。就結果來說,能夠出這張專輯還是很好的。出了這張專輯,也就有了已經成為現在Live固定曲目的《澪音的世界》。要是沒能出這張專輯的話,《澪音的世界》這首曲子說不定就不會誕生了。

Chronicle 2nd

這張專輯是基於粉絲們的熱情要求而製作的,第一張作品《Chronicle》的重製版。不過到這裡就已經變成完全不一樣的東西了(笑)!非常抱歉!《Chronicle》只有20分鐘,這邊卻有70分鐘啊(笑)。專輯裡也原封不動地收錄了幾首那張專輯裡的器樂曲,不過在那之上,又在當時用器樂表現的主題上追加了唱詞,抱著一種「要是現在的Revo的話就可以做到這種程度哦」的心態,擴充了故事情節,重新構建了世界觀,因而造就了這張專輯。其中還有展開到8分鐘的長曲。《聖戰與死神》這首還用了四章,總共有接近20分鐘,總之就是拋卻了一切顧慮,放開手腳去做了。在不斷延期之後總算是成功製作出來了。作詞、作曲、編曲自然是我,而當時從音效到後期也都是我一個人擔當的,還是挺辛苦的。不過反過來說,這張專輯也提醒了我,就算一個人也能做到這種程度的。在創作什麼東西的時候,一顧追求輕鬆可是不行的。

Elysion —通往樂園的前奏曲—

如果沒有商業化,繼續自主活動下去的話,可能就會繼續製作《Thanatos 2nd》《Lost 2nd》之類的作品了。當時也確實有過這樣的計劃。在準備商業出道的時候,因為要面向很多之前不瞭解我們的新聽眾,就說起來要不要先出一張簡單易懂的作品,讓人一聽就知道SH是什麼風格,之後再出概念專輯。於是,就把自主活動時期的作品集合成了一張精選集,把這個作為商業化後第一張專輯來販賣了呢。就我個人來說,出道第一張專輯其實還是比較想出概念專輯的。

Elysion ~樂園幻想物語組曲~

這張作品的主題是「樂園」。上一張概念專輯的《Chronicle 2nd》是一張很有音樂劇特色的作品,在音樂中插入了非常多的唸白。角色臺詞之類的也有不少,有點像是介於音樂CD和廣播劇CD中間。當然也有非常多的聽眾到現在也表示非常喜歡這種形式,但那時候覺得要商業出道的話再保持這樣就不太好。這種形式對普通大眾來說可能有些不容易跟上。那時候就想著得創作一些更加富有音樂性、更能用歌曲表現的作品,最終釋出了這張CD。另外,這張作品在故事的構造也花了很多心思,曲目順序、封面設計,在各種方面都加入了一些小機關,可以說是開拓CD這種媒體的可能性吧,讓我更加意識到了CD是一個通過整體產品來表現的藝術形式。

少年將劍…

因為有了和兩作遊戲的合作,才有的這第一張單曲,而且,在這張作品裡,每首歌的主要演唱者都不同,這是第一次採用這種體制。我們所說的第二期活動就是從這裡開始的。最終做出來的東西和之前相比變了很多,不過在我心中這變化其實並沒有特別大。製作這張單曲的時候並不是和之前的作品徹底劃清關係,很大一部分是將之同樣視為自己的音樂,很自然地就創作出來了。只不過,和以前所用的方法論有些不同,規模也大了一些。做出這些改變的原因,有一部分是因為要給以前沒接觸過我們的新聽眾亮個相,也有一部分是因為與其他作品的合作。不過,即使如此,還是花了不少苦心把這些曲子用一個完整的概念聯繫起來。雖然是單曲,CD標題卻沒有沿用曲目的標題,而是刻意用了「少年將劍…」,這也是為了將這張單曲的概念部分簡單易懂地呈現出來。這是Sound Horizon之所以是Sound Horizon的自持。

Roman

這張專輯是基於「Roman」這個概念製作的,首先,「Roman」在法語裡有「故事」的意思。而日本人在接受這個概念的時候,從這個發音還會聯想到擁有更多意義的「羅曼」。作品的主題是「循環往復的,朝與夜、生與死的故事」吧。在音樂構成上,每一位歌手在這裡擔當了兩首歌的主唱,希望能通過兩首不同風格的曲子,展現出每個歌手獨特的魅力。一般來說,讓專注唱歌的人來念旁白臺詞是比較難的,於是就邀請非常多的聲優們參與配音,把唸白和唱詞部分分離開來,套用這種方法論製作出了這張專輯。我認為創作活動本身就是一種冒險。這一類的挑戰在之後的活動也將繼續下去。

聖戰的伊比利

通過上一張專輯,大家應該已經感受到了成員們各自獨特的魅力了。所以說,這次必須要做的一點就是,就算是歌手加歌曲這樣簡單的風格,在這次的《聖戰的伊比利》裡,歌手要完全成為其中的一個組成部分。要表現這張《聖戰的伊比利》,每一個成員都必不可少。一首曲子裡,一張CD裡,每一個成員都需要歌唱,這種感覺。在之前都專輯裡沒有讓大家唸白,不過這次確實讓大家每個人都說了一句(笑)。這次的冒險還會延續到接下來的活動吧。這種方式,若是從聽人說故事或是自己念故事這類觀點上來看應該還是挺好理解的。不過,關鍵就是要讓大家在聽J-POP的時候也發展出一種不一樣的欣賞方式。這樣一來,在我心目中,下一張專輯的準備就差不多完成了!做過專輯也做過類似單曲的作品,挑戰了各種不同的方法論,不過哪種方式都是Sound Horizon吧?也許會有人想這麼問。其實我就是因為想要做這些事情,才製作CD的。有什麼好奇怪的呢?兩邊都是Sound Horizon不是麼?希望自己能夠這麼回答。音樂與故事互相交織,因而產生無限的可能性。廣大的地平也因而不斷延展。在此基礎上,我想再繼續製作下一張專輯。這樣就能加入更多新的方式了。啊…我剛剛想到一個事,得和之前不瞭解Sound Horizon的人說一句才行。雖然我的專輯名都是什麼第一張故事專輯第二張故事專輯什麼的,不過內容本身並沒有像標題說的那樣有很緊密的聯絡哦!(笑)。畢竟要真是那樣的話,不就像是從一個系列作品的第五捲開始看的狀態一樣了,這不是太慘了嗎?大家會這麼想的吧?而且一卷還已經脫銷了(笑)。雖然不是一點點聯絡都沒有,不過從哪一作開始聽都沒有關係,不管哪一作專輯,本身都是很意思的。我想說的說這點
這次的初回生產限定盤裡會附送DVD,裡面收錄的PV的內容也很豐富呢!拍攝地點啊演出方式之類的當然很別緻,不過一大半還是造型和化妝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吧(笑)。一旦進入鏡頭裡就很有畫面感了呢。不僅僅是整個氛圍充滿了神祕感,有些人的樣子也充滿了微妙的神祕感……。我也抱著吉他出場了一小會兒,其他還有流浪之民啦惡魔什麼的(笑),邀請了各種各樣的人來拍攝這次的PV(笑)。具體的就敬請大家期待啦!

LIVE HISTORY INTERVIEW

音源的構成越是細密,演唱會上「實際演出」的方式就越是複雜。演藝要素十分強的Sound Horizon,從它的首次現場演出,到「與觀眾相連」這一主題的誕生,Revo的Live論究竟為何?而後,即將開始的巡演「第二次領土擴大」遠征又將成為怎樣的Live呢?

正因為你們在那裡,舞臺上的演出才得以完成啊!

—— Live給人的感覺並不只是將音源再現出來呢。我有幸前去了您前些日子舉行的生日活動,演出方面比我之前想象的要更加……自然(笑)。
R
哈哈(笑),很自然嗎。

—— 之前還以為會有個將舞臺與觀眾席分割開來的世界觀……。
R
其實並沒有呢(笑)。因為那次是FC活動,反而是想著和大家減少距離,或者說更多的是「大家一起來吧!」的狀態。普通Live的時候我也比較希望能往這個方向上發展。最初的Live《Elysion~歡迎來到樂園遊行~》裡,演藝要素是真的非常強,那場Live像是一場同時再觀看戲劇的演唱會。當時是Mad George先生決定的演出,其實來說,並不是因為我本身想做成那種效果才變成那樣的。要如何安排一場Live,對當時的我來說也是第一次,有很多不甚明瞭的地方,所以George先生才和我討論著「這樣做的話也許會很有趣哦?」,給了我不少建議。

—— 比起參與型,更是一種單方面展示的風格呢。
R
Sound Horizon以前一直是以CD這個形式走過來,接下來自然地就應該往演唱會這個方向發展,真要說起來的話,這個趨勢也是可以理解的。現在想起來為這張專輯舉辦的演唱會也就只在東京兩個場館裡演過而已。

—— 最初把地點選在池袋Amlux Hall的理由是什麼呢?
R
這是因為當初先是決定了要在中野ZERO大廳舉辦演唱會,但當時一次正經的Live都沒有辦過,而中野ZERO能容納1000多人,就有了「一下子這麼多人行嗎?」的不安(笑)。

—— ……所以說那是練習?(笑)
R
唔怎麼說呢,真要說的話可以算是演練吧(笑)。在客流量更少一點的場地裡先試著演一場看看吧!抱著這種心態,就有了當時在Amlux Hall的Live。「不管怎麼樣先演著看看吧!」這種感覺。

—— 那在中野的演出結束之後,接下來就是巡演了呢。
R
也就是第一次領土擴大遠征巡演。因為在巡演之前有過成員更換,在演唱會中也加入了不少成員亮相的演出,巡演的主要目的是把之前只在東京兩個場館演過的舞臺延伸到更多的地方去。歌迷裡一直有人再說想要我們到他們當地去,於是在這次巡演裡就努力了一下把能去的地方都去了。簡單來說,在那次巡演裡,唱了不少曲子。其中自然是包括了各種以前的曲子,演出曲目表像一個超級精選集一樣。有的曲子也加入Live專用的編曲。巡演的主要概念是不被CD專輯的時間限制和到地方都市去,所以在編排的時候就沒有特別強求舞臺效果。基本上是大家都站著、充滿了熱情的現場演唱會!這種感覺的巡演。

—— 在之後,給人留下鮮明印象的就是「Roman」的巡演了呢。
R
這裡開始規模就逐漸大起來了,不過當時給巡演起了「我們彼此相連的故事」這樣一個副標題。這個副標題是我想出來的。看著舞臺上的人唱歌、曲終之後鼓掌、完了之後再看著舞臺上的人唱下一首歌…比起這樣的形式,我更希望這場live能調動大家的情緒。因為想把「我們是彼此相連的」作為演唱會的主題,就在演出上更加重視了「和大家一起唱歌」之類的方面。

—— 接下來就是前幾天的聖誕祭了呢。
R
那個時候特別想要強調「8點」這個概念,希望會場的大家能在《朝與夜的物語》這首曲子前奏的時候就在高潮部分一起合唱、在正好8點的時候唱到《Happy Birth Yeah!(替歌)》部分,這個時候熒光棒砰一下像加農炮一樣亮起來(而且是朝(青)與夜(紫)的光在大家頭頂上交錯)。為了能達到這種效果,還和大家一起安排的詳細流程,排練途中一直有「還剩幾分鐘就到點了!」的交流(笑)。用MC之類的來調整時間(笑)。這是我一開始在自己的個人主頁上先說起來的,有些人沒法到這次聖誕祭的現場來,雖然很遺憾,不過要還是想為我慶祝生日的話,就一起在8點的時候唱這首歌吧,大致寫了這麼一些話。我是想通過這種方式,把「我們彼此相連的故事」這一概念繼承下去。我們人在現場,舉辦了Live,從商業角度來說可能只要有人來看就沒什麼問題了。再說得極端一點,不管在哪裡看Live的是誰,對Live這個商業活動來說本質上都沒什麼影響。我知道在這點上太過鑽牛角尖的話只不過是理想論,但我還是想說,我們的舞臺並不是這樣的。我希望每一個到場的人,都能有「我在現場、和大家一起享受著演唱會的過程、從而成就了這臺演出」的心情,所以會讓觀眾們自主地做些什麼。比如一起唱歌、一起跳、一起享受整臺演出。在那一瞬間創造奇蹟。也就是所謂的一生只一次。所以說,這和最開始的Live已經相差很多了呢。我認為這是我站上舞臺之後所獲得的成長,也是一種作為藝術家的美學。完全相同的舞臺不會再出現第二次。這也包括了觀眾們在那個瞬間的心情,是絕對的。

—— 不過在嘗試了之後,最終發現這是最好的一種形式。
R
確實是覺得這種形式比較好。但是要是完全反過來,是不是什麼都不管不顧就一氣亂玩一把就行了?要是有人這麼認為的話,我也無法完全贊同。演唱會這一載體立於藝術與娛樂的交叉路口,而其演出理論的難點就是在兩者之中取得平衡吧。

—— 正好,您接下來的巡演也即將開始了呢,感覺上比起「去看演出」,更可能會成為一種「去參加演出」這樣讓人感到溫暖的活動呢。
R
是的。怎麼說呢,我想把Live做成大家一起唱歌的演唱會。參加的人一起唱起歌來也沒問題的Live。 當然如果有觀眾一路跟著全部曲子唱下來的話我們的壓力估計就大了(笑),明明是來聽我們唱歌的,要是從頭到尾卻只聽到鄰座的傢伙的歌聲,那可有點說不過去吧(笑),我希望大家的這種熱情(?)能表現在需要大家一起唱的地方才一起唱。Sound Horizon希望能做出大家都能唱起來的Live。我一直想著能在舞臺演出中加入能讓大家參與進來一起合唱的橋段。因為那個人在那裡才得以完成的演出,我希望自己能將這個概念一直傳遞下去。要是不能大聲唱出喜歡的歌,這種人生真是一點都不盡如人意。想和大家說,再大聲一點也可以的,大家不是很喜歡這種音樂嗎,所以才來到這裡的吧。在這種時候,我們大概就能超越各種條條框框的理論,真正彼此相連了吧。

—— 要讓大家一起唱歌的話,首先不會讀歌詞裡的漢字可不行啊(笑)。
R
很遺憾,不知道讀音的話就不行了哦(笑)!怎麼說呢,要靠聽記、靠諧音。還有就是,一定要全部記住了之後再過來才行。Sound Horizon在這方面,還是非常不親切的(笑)。再說歌詞上還沒有注音。不過,真心喜愛什麼的話不就是那樣的嗎?就會有這種什麼都能做到的熱情。如果真的覺得做這些事很痛苦的話,不要去做說不定就可以了。如果一個人只喜愛簡單的東西,那他在本質上也只能喜愛那樣的東西了。畢竟人生的本質不就是這樣的嗎?是痛苦的不斷延續。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要連這種痛苦都能愛著才行啊……。

—— 就是因為您這麼一說大家才拼命記住了的啊(笑)。
R
呵呵呵呵(笑)。

特別附錄!Revo's GUITAR

從「Roman」巡演開始登場的Revo愛用樂器Flying V Laurant,特別大公開!可以說是Revo國王陛下的象徵這把吉他,自然也有其故事!

那是從「Roman」巡演開始用的吉他。名字是Flying V Laurant,不針對普通大眾販賣的一把吉他。這是我去和製造廠商談過之後拜託他們專門做的。當時是有一個加冕典禮的演出,我在那裡變成了國王,那個時候演出家一開始提出的方案是戴上王冠之類的東西,就這樣成為了國王!類似這樣的提議。但這樣的話就不太好玩了,所以最後決定從天上降下一把吉他。首先是被人詢問,若要為了治國成為國王,你是要用武器治國還是還是要用音樂治國?如果選擇了音樂,就讓天上降下一把吉他吧!從天上降下一把吉他,然後把它拿在手裡直接開始Live,這種感覺。這種時候要是降下一把普通的Strat的話感覺也很奇怪吧(笑)?要讓神明大人說「這是一把57年生產的Strat」不太好吧?雖然這款吉他設計很經典,但在那個場合也讓人感覺很奇怪的吧。於是就有了想法要製作一把全新設計的Flying V Laurant。
話雖如此,我也有種接下來說不定會更加向著高見澤先生邁進也說不定(笑)。說不定會就這麼食髓知味起來,每次一出個新專輯一開個巡演什麼的,就想著「來做把新吉他吧!」之類的(笑)。